返回 首页

抗日之超级兵王

关灯
护眼

第五百一十五章:茅坑里的石头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抗日之超级兵王!

第五百一十五章:茅坑里的石头(求订阅、求月票)

当周卫国等人赶到作战指挥室的时候,指挥室里面已经有不少人了,晋绥察军区以及绥中军分区的不少高级指挥员已经到了。

看到周卫国等人进来,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上的事情,然后向周卫国等人敬礼!

周卫国当即说道:“刚才张主任说小鬼子有异动,到底怎么回事儿?”

张志忠当即上前说道:“司令员,我们情报部门刚刚接到下面的情报站传回来的紧急情报,我们防区四周的小鬼子调动频繁,似乎是有大动作,另外昨天晚上大同和张家口的火车站都进行了戒严,我们怀疑小鬼子是利用火车在向这些地方运送兵力,种种迹象表明小鬼子正在酝酿一个这对我军区的大阴谋!”

“知道小鬼子的具体计划或者是兵力调动吗?”周卫国再次问道。

“暂时还不知道!”

周卫国在地形沙盘上看了看,然后说道:“其实小鬼子想要打我们的话,其目的不外乎有两个。第一个是彻底的消灭我们晋绥察军区的主力,为那些死了的以及受伤没死的小鬼子报仇雪恨,也为了一雪前耻。其次就是要从我们手中重新夺回绥远,继续他们的大陆计划!”

“大陆计划?”

看到众人脸上的疑惑的表情,周卫国就知道指挥室的这些军政干部对于“大陆计划”这个词还是比较陌生的,不过想想也是,这些军政干部大多在参军入伍前都是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粗汉,套用《亮剑》中李云龙损孔捷的话就是扁担倒了还不知道是个一字,指望这些人了解国外的消息和咨询那不是扯淡吗!

当然了,这些人当中自然不会包括周副主席,周副主席年轻的时候就曾远赴日本求学,所以他对日本还是非常的了解的,自然也知道大陆计划,当即问道:“卫国同志,日军向你们进攻和那个大陆计划有什么直接关系吗?”

“当然有了!”

接着周卫国继续说道:“与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与征服满蒙,必先征服朝鲜,欲征服朝鲜,必先征服台湾。”

“这是出自日本侵华的“大陆政策”,在1927年由第26任相田中义一提出。其中心内容是先灭亡中国,进而吞并亚洲,最后称霸世界,这也是日本在动侵华战争之前所定的基本国策。从这一点上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小鬼子侵略我们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蓄谋已久的阴谋,为此他们甚至于已经准备了上百年!”

“上百年?不对吧,1927年到现在不过也就十几年吧!”有人不解地问道。

周卫国冷冷一笑说道:“1927年到现在确实只有十几年,但是这个狗屁大陆政策虽然是在十几年前由田中义一提出来的,但并不等于这个所谓的大陆政策或者是“大陆计划”就是那个时候制定的,事实上在田中义一提出大陆计划并在其上奏天皇的奏折中,开头加了一句“按明治天皇遗策”,由此可知,日本的大陆政策最早形成于明治维新时期。”

接着周卫国继续说道:“大家可以算算,从明治天皇是起到现在是多少年,说小鬼子处心积虑想要吞并中国一点都没有错,什么九一八事变,八一三上海事变,什么卢沟桥事变都不过是日本人为执行他们狗屁的大陆计划而炮制出来的小花招而已。”

听到周卫国的话,指挥室里所有军政干部都是一阵愤怒,他们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些事情,今天才知道小鬼子为了侵略中国竟然已经准备了一百年之久!

这时周副主席却开口说道:“卫国同志,你说的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思想应该比你说的还要久远!”

听到周副主席竟然反驳自己的话,周卫国当即说道:“哦,愿闻其详!”

周副主席想了想说道:“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国土狭小,资源缺乏,其地理位置又靠近亚洲大陆,因而日本的一些扩张主义分子,不论是封建阶级的还是资产阶级的,都对中国怀有强烈的征服欲望。这种扩张、侵略思想早在16世纪即已存在。”

说道这里周副主席突然问道:“大家知道丰臣秀吉这个人吗?”

周卫国当即说道:“丰臣秀吉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大名,日本古代最有名的政治家之一,也是继室町幕府之后,次以天下人的称号统一日本的战国三杰之一。”

周副主席对于周卫国的博学感到惊讶,没想到他对日本的历史人物知道的也这么的清楚。其实周副主席不知道的是,自从有了度娘以后,不管是日本的还是西洋的,只要是真正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人物的一些事迹大家多多少事都是知道一些的。

更何况丰臣秀吉可是后世很有名的一款战争动作类游戏里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只要是玩儿过这款游戏的人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丰臣秀吉的。

随即周副主席继续说道:“丰臣秀吉,在给其家臣一柳末安的信中说:余之被任命为关白,除统治日本外,同时其统治大权也及于唐国(即明王朝)……当我统治日本成功之后,我就把日本交给弟弟秀长,我自己则专心一意去征服朝鲜和中国……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王朝)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之后,丰臣秀吉在接见朝鲜使臣黄允吉时,不仅表示他要征服中国,而且要朝鲜为其向导。并企图把中国作为日本的领土,让天皇到北京做皇帝,朝鲜则由丰臣一族来统治。”

“而在此思想的支持下,丰臣秀吉曾两次入侵朝鲜。虽然这两次征服朝鲜的战争在中、朝两国军队的抗击下失败了,但是丰臣秀吉侵略大陆、征服朝鲜和中国的扩张思想却对日本有很大的影响。”

周卫国点了点头说道:“长对于日本的历史了解确实很深,如果从这一点来看,日本人侵华的思想确实应该在明朝时期就应该形成了。不过我却认为日本真正将这种思想作为国策并积极实施,还是应该在明治维新前后,因为那个时候日本已经认识到中国不过是一只纸老虎胡罢了!”

接着周卫国继续说道:“早在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之前,其精神领袖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而在明治维新后,掌握政府实权的藩主萨长以天皇的名义布施政纲领《五条誓文》和《宸翰》,宣称要“经营天下,安抚汝等亿兆,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当时扩张的主要目标是大陆上的中国和朝鲜。参谋本部随即成立之初即成立了专门负责侦察、调查中国东北地区及西伯利亚等地和朝鲜及中国沿海地区军事地理、军政情况等的管东局和管西局。”

“1879年至1880年间,参谋本部派出管西局局长桂太郎、局员小川又次以及志水直大尉等十几名军官,以驻华武官和语文研究生等名义到中国搜集军政情报。他们在归国后写成《邻邦兵备略》《与清国斗争方策》等报告。日本任参谋总长山县有朋据此上奏天皇,力请加强军备。”

随后周卫国再次说道:“明治维新后,日本在30年的时间内就走完了西方国家300年才能走完的近代化道路,迅速成为了亚洲不可忽视的力量。明治年间的大陆计划共有四步,每一步都用心险恶。”

“先日本是要占领台湾,日本看准了清朝没落的时机,早已把台湾当成了要目标。1894年,日本不宣而战,甲午战争爆,军事和制度上有着强大优势的日本很快就打败了清朝。在马关的谈判中,日本相伊藤博文除了索要巨额赔款外,还坚决要求清朝割让台湾,并表示台湾是日本势在必得的。李鸿章当然不肯,不过最后还是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日本就这样实现了大陆计划的第一步。”

“其次是占领朝鲜,从元代开始,高丽或朝鲜一直都是中国古代王朝的藩属国。明治年间,日本势力逐渐向朝鲜半岛渗透,甚至将一部分军队驻扎在朝鲜,清朝方面也不敢大意,派袁世凯在朝鲜驻军。但甲午战争期间,清朝不仅在海战上一败涂地,在陆战上也是全面败退,甚至创造了30比1的惊人伤亡比。日本迅速占领了朝鲜半岛全境,清朝也只能默认日本对朝鲜的实际统治行为,日本的计划再一次取得成功。”

“接着第三部便是占领满洲,而在日本人眼中可是一个聚宝盆,在田中义一秘密上奏日本天皇的奏折中曾提到,所谓满洲乃奉天、吉林、黑龙江及内外蒙古是也,广袤七万四千方里,人口二千八百万人。较我日本帝国国土大逾三倍,其人口只有我国三分之一。不惟地广人稀令人羡慕,农矿森林等物之丰富,世之无其匹敌……故历代内阁之施政于满蒙者,完成新大陆政策。”

“而日本在占领了朝鲜后,野心大增,又故技重施,将多方势力渗透进东北,还进行了大量移民。后来日本现俄国也对远东有想法,于是拼近国力和俄国打了一仗,结果日本赌赢了,战胜了俄国。日本趁机在东北获得了很多权益,后来日本又扶持了东北王张作霖,获得了不少好处。”

“等到日本势力壮大之后,张作霖立马变脸,坚决不和日本合作,维护国家主权。由于张作霖的强硬,日本人在皇姑屯密谋炸死了这位东北王。少帅张学良接掌东北后,没有向日本人追究父亲的死因,也没给日本人什么好脸色。不过他也认定日本军力更强,开战我方必败,所以一直不敢轻举妄动。几年后,九一八事变爆,日本轻松占领了东北,实现了占领满洲的计划。”

“现在日本正在实施他们大陆计划的第四步,即占领整个中国,一旦让他们得逞,我们中国将彻底的被区区东洋倭奴亡国灭种!”

随后周卫国又继续说道:“田中义一还曾说过,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倘中国完全可被我征服,其他如小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

“咱们就看第一句,意思是想要征服中国就必须先征服满蒙,满蒙指的是哪里大家心里应该很清楚。满特指中国东北,而蒙则是指包括绥远在在内的整个大西北,其中的核心就是我部现在占据的绥远!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已经成了挡在日本人面前的一块必须踢走甚至于砸碎的大石头了。”

周卫国话音刚落,周副主席就笑着说道:“我看在日本人看来,你们晋绥察军区的这块石头应该是从茅坑里掏出来的,又臭又硬,搬又搬不动,砸也砸不坏,看着还恶心人!”

众人闻言则是一阵大笑,而周卫国则是接口道:“被人称之为茅坑里的石头不是什么好事情,换了其他场合我周卫国可能会骂娘,但是在这里我却得叫一声好,我们晋绥察军区就要当这么一块茅坑里的石头,日小鬼子见了咱们就得退避三舍!”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