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神圣罗马帝国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三十二章、兵多任性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神圣罗马帝国!

突如其来的俄波冲突,破灭了东布罗夫斯基相的全部计划。一个处理不好,俄波两国就会爆全面战争。

这种背景下,要是没有普鲁士王国的支持,波兰连一战之力都没有。可以说沙皇政府这是帮了普鲁士人的大忙,逼得波兰政府不得不做出妥协。

事情有这么简单么?沙皇又不傻,如果没有足够的利益,他们凭什么帮助自己的敌人?

波兰政府还在懵逼状态,远在维也纳的弗朗茨已经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无非是普俄两国暗中达成了交易,共同瓜分波兰王国。

利益面前没有敌人,沙皇政府想要收复失地,普鲁士人想要壮大实力,双方都盯上波兰人。

几年前双方还打得你死我活,战争的伤疤都还没有消去,双方又联合了起来。

在普通人看来,或许这非常的不可思议,但现实就这么扯淡。

对普鲁士王国来说,独吞波兰固然诱人,可波兰王国的体量太大,都有普鲁士王国七八成,要是一口吞了下去,搞不好就被噎死了。

这种背景下,选择和人瓜分降低操作难度、分摊国际压力,就是最好的选择。

柏林政府和俄国人合作也是被逼的。和波兰接壤的国家就普俄奥三家,奥地利实力太强,与虎谋皮的事情普鲁士人不敢做,宁愿选择和敌人合作。

甚至弗朗茨还可以大胆推测,普鲁士人准备货卖两家。没准这个时候,已经派人和奥地利外交部接触了。把俄国人看中的领土许诺给奥地利,趁机挑起俄奥两国的矛盾。

放下手中的情报,弗朗茨就不在理会。无欲故无求,本来就对波兰地区不感兴趣,弗朗茨自然不在意普俄两国的密谋。

随便他们怎么算计,奥地利只要岿然不动,一切阴谋诡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都会苍白无力。

普俄两国准备的越充分,下一次战争就会打得越惨。如果两国政府都是聪明人,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拉人下水,最好是把欧洲看热闹的国家一起拉下水。

要不然的话,下一次战争中普俄两国都不会是胜利者。看热闹的英法奥三国只要中途插一手,就可以让他们的努力白费。

可惜大家都不是傻子,英法奥能够结盟就说明了很多问题。普俄两国都不是玩儿外交的高手,想要拆散三国同盟,并且把人拉到自己一方,操作起来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奥地利不想在欧洲大陆扩张,法国人是没功夫打仗,英国搅屎棍从来都喜欢背后捅刀子,想要他们亲自上场,还是算了吧!

三国都不是那么好拉的,光这个下场费就不是普俄两国能够承担起的,空手套白狼英法奥三国都比他们玩儿的顺溜。

理论上英法奥三国之间存在之世界霸权之争,三个大国之间应该是矛盾重重,可惜这些矛盾还没到爆的时候。

比如说:英国人的海上霸权,法奥两国都很有兴趣,可惜受制于实力,两国都没有挑战英国海上霸权的实力。

又比如说:法奥两国的欧陆霸权之争,明面上来看应该是你死我活。现实中,奥地利对欧陆霸权兴趣缺乏,基本上是懒得去争;法国人忙着处理内部问题,暂时顾不上欧陆霸权。

在海外殖民运动中,三国都是既得利益者。要是互相捅刀子,各国的殖民地维护成本都会上涨一大截,要是三国妥协了,大家都可以节省一大笔开销。

只要英法奥三国不互相捅刀子,别的国家就算是想要浑水摸鱼,都要考虑能不能承担暴露的后果。

不用看现在英法奥三国殖民地冲突还是时常生,比起三国结盟前已经克制的多了。至少没有再出现过上百人的殖民探索队,迷迷糊糊就全军覆没了。

现在英法奥三国关于殖民地势力划分谈判已经开始,按照目前的进度,大概再过一两年后就会有一个结果,到时候三国海外殖民活动中的冲突还会进一步减少。

推动这一切的不是弗朗茨,也不是拿破仑三世,而是作为搅屎棍的约翰牛。

大家开辟殖民地都是为了赚钱的,可不是为了赔本赚吆喝。英国人的殖民地最多,在海外和各国生冲突的次数也是最多。

进入19世纪后期,各大殖民帝国的维护成本都在急剧攀升。要是再这么斗下去,大家都不用赚钱了。

为了自身的利益,约翰牛也要建立一套规则体系,约束各国在海外殖民活动,免得大家天天互相捅刀子,不能愉快的赚钱。

当然,这仅限于被大家承认的有主之地。在无主殖民地争夺的时候,还是怎么狠怎么来,谁也不会手下留情。

这种国际格局,和原时空完全不一样。现在欧洲主要的国际矛盾,反而是普俄矛盾。

相比之下,英奥矛盾、英法矛盾、法奥矛盾都变成了次要矛盾。英法奥能够结盟,就证明了三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大过了矛盾。

约翰牛想要的是欧陆平衡,而不是想要欧洲大陆整天打得昏天黑地。

战争意味着不确定性,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挑起战争,谁也不能保证最后的局势走向。

万一局势失控,打着打着打出了一个巨无霸怎么办?拿破仑的前车之鉴可不远,那位差一点儿就成功了。

现在法奥两国互相牵制,普俄两国互相敌对,欧洲大陆恰好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状态。

无论哪一个国家生变故,都有可能引连锁反应。上一次近东战争,就用事实告诉了英国人,轻易插手欧陆战争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站在英国人的角度上,最好欧洲大陆的局势就这么平衡下去。各国生了矛盾,他们当仲裁者就行了。

……

1874年5月18日,沙皇政府向波兰王国出外交照会,责令波兰政府:在24小时内交出“边界冲突中的凶手”,并且割让基辅地区给俄罗斯帝国做赔偿。

这样的条件,显然不是波兰政府能够接受的。东布罗夫斯基相火冒三丈,却又无能为力。

俄罗斯帝国的常备军高达87.6万,而波兰王国竭尽全力,常备军也就那么13.6万,双方的实力差距完全没有办法弥补。

华沙,一间只有两张桌子、四把椅子、一个文件柜的办公室,就是东布罗夫斯基相的办公地点。

波兰政府穷,作为政府脑人物东布罗夫斯基相以身作则,尽可能的压缩办公经费。

从这方面来说,东布罗夫斯基相做得无可挑剔。可惜一个国家,不是靠节俭就能够治理好的。

东布罗夫斯基相:“列强怎么说,他们会不会干预俄国人的行动?”

波兰政府无法接受俄国人的条件,战争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东布罗夫斯基相不得不寄希望于国际干涉上。

外交大臣瓦·符卢勃列夫斯基:“英国公使答应调停这次冲突,法国公使没有明确给出答案,可能在等巴黎政府的决议。

普鲁士人答应支持我们,他们承诺如果战争爆,会派第一时间出兵支援我们。

奥地利没有表态,不过因为俄奥同盟的关系,他们最多也就是保持中立,不可能站在我们这边。

剩下的欧洲各国在观望局势,他们会做出什么选择,还需要等局势明朗过后才能够确定。”

听了这个结果过后,东布罗夫斯基相没有感到半分欣慰。

欧洲各国的反应令他非常寒心,作为替欧洲各国看守俄罗斯帝国的门卫,波兰王国也是尽心尽力,英法奥三个大国居然没有一个明确表态支持他们。

看似获得普鲁士王国的支持,实际上这些支持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东布罗夫斯基相可以肯定,如果威廉一世无法兼任波兰国王,在这次战争中普鲁士人必然会划水。

现在沙皇政府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揍波兰王国一顿没有问题,想要灭掉波兰王国,沙皇政府先要好好考虑一下自己兜里的钱够不够用。

普鲁士王国有划水的动机,一个半死不活的波兰王国,正好方便他们吞并,可以将反弹降到最低。

东布罗夫斯基相当机立断做出了决定:“立即进行全国动员,我们要做好和俄国人决一死战的准备。”

列强一时半会儿指望不上了,法国人没空理会他们,奥地利又是俄罗斯帝国的盟友,英国人想想都知道不靠谱。

调停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完全是要看俄国人肯不肯买账。沙皇政府的24小时通牒,已经过去了大半,估计英国人的外交照会还没到沙皇政府手中,俄军就已经杀过来了。

波兰王国唯一的指望是普鲁士王国,东布罗夫斯基相已经做好了暂时妥协的准备。生死存亡面前,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让步的。

不管怎么说,波兰王国体量还有这么大,普鲁士人就算是胃口再好,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吞下去的。

在此之前,他们还要挡住俄国人的第一波兵锋。要是没等到普鲁士的援兵,波兰王国就已经战败,那就惨了。

总不能指望普鲁士帮忙收复失地,将俄国人赶回老家去吧?

不要看上一次战争他们赢了,在国力上普鲁士依然赶不上俄国人。要是没有金主资助,普鲁士根本就不是俄罗斯帝国的对手。

沙皇政府没钱,柏林政府实际上也好不了多少。如果某一天听说柏林政府破产了,不要觉得奇怪,他们一直处于破产的边缘。

与其说是普鲁士王国击败了俄国人,不如说是背后金主用钱砸死了沙皇政府。

欧洲各国一起出钱资助,英法慷慨解囊放贷,这样好事不可能天天有。借的钱也是要还的,这么多年普波两国都在为还债而努力。

瘦身过后的俄罗斯帝国,已经不能令欧洲感到恐惧,大家的资助自然也就没有了。

这种背景下,东布罗夫斯基相可不认为普鲁士有实力吊打俄国人。要是有这份儿实力,柏林政府早就吞并波兰了,根本就不用等到现在。

波兰政府从来没有忽视过“备战”工作,只不过按照事先的估计,这场战争会在十几年后,所以波兰政府准备的并不充分。

俄波冲突来得太突然,波兰政府才刚刚得到消息,沙皇政府的最后通牒就来了,根本没有给他们留下准备时间。

想要在24小时内完成战备工作,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除非是摩纳哥那种村长级别的小国,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全国动员。

波兰开始动员,俄国人也没有闲着。早有准备的沙皇政府,已经在俄波边界集结了20个步兵师和5个骑兵师,在普俄边界上也部署了20个步兵师。

显然,沙皇政府并不信任普鲁士人,才在边界上驻扎了重兵。

今时不同往日,沙皇政府事先囤积了一批粮食,俄军士兵的吃饭问题已经解决了。俄国人的后勤压力,已经大大减轻。

20个步兵师师或许还奈何不了普鲁士王国,但是防守边界却是绰绰有余。柏林政府就算是想要耍花招,也先要考虑一下自身的实力。

没办法,兵多就可以任性。随随便便,沙皇政府就调动了五十多万大军,这已经超过了普波两国常备军的总和。

悲剧的是波兰政府事先居然没有察觉,即便是现在东布罗夫斯基相都不知道要面对敌人有多少。

从这方面来说,波兰政府真的不合格。将眼高手低表现的淋漓尽致,对情报工作完全不重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