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关灯
护眼

323【官匪一起降】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朕!

笔趣阁 .xqug.z,最快更新朕 !道士刘开化走了,赵瀚笑问李渔:“你似有什么话要说?”

李渔拱手道:“总镇,欲兴医道,当尊医士。”

“我还不尊敬医生吗?”赵瀚问道。

李渔猛地跪下:“请总镇登极之后,颁令删除朱子《论语章句》:‘小道,如农圃医卜之属。’”

《论语》的原文大意为:小道也有可取之处,但整天钻研这些东西,会妨碍从事更远大的事业,因此君子不为。

朱熹在做注释的时候,莫名其妙整一句:小道就是农圃医卜之流。

这句话,是要用来考科举的!

从此以后,明清两朝,医生都被视为贱役。

赵瀚点头说:“必要删除,农、医怎能是小道?农事,天下一等一之大事;医事,亦为一等一之大事。”

李渔又建议:“请总镇颁布法令,医士不得称山人,山人不得招摇行医。”

这是明代中后期的特殊现象,医生、相士、诗人、画客、寒士纷纷自称山人。他们不事生产,混迹于城野之间,附庸风雅,交际豪贵,为正统士大夫所不齿。

这些山人,啥都懂一些,但大多数都医术很烂,往往败坏了医生的名声。

赵瀚刚开始不明白,听李渔解释之后,立即同意:“此令立即就颁布,不能让山人招摇撞骗行医。”

李渔提出第三个建议:“总镇,请将古代医圣,配祀孔庙列圣!”

隆庆皇帝干过这事儿,被群臣喷得满脸口水,认为医圣入孔庙是对儒家的亵渎。

赵瀚不由笑起来:“好,便让医圣入孔庙。”

汉代的儒家,就吸纳了诸子百家。

既然赵瀚要革新儒学,当然可以吸纳医家,今后还要吸纳科学家进去。

孙思邈、华佗、葛洪、祖冲之、张衡、沈括、墨翟……把这些人的牌位,往孔庙那么一摆,想必到时候非常精彩。

赵瀚问道:“你可有法子规范医士?”

李渔摇头:“并无。”

李渔这种出身医户的士子,伯父还是冠带医生,早就深知医学之弊端。不止李渔,明代好多医生,都写书开喷庸医泛滥。

李渔把医生分为三种:良医、中医、庸医。

他说良医寥寥无几,中医、庸医遍布天下,庸医纯粹是害人,中医不害人也不救人。

最扯淡的是,大明太医院,最高医学机构,也没有多少良医。因为太医可以保举,嘉靖时曾经清查太医院,四十二个太医被除名,一百六十二个太医直接开除医籍。

被开除医籍的162个太医,居然不会把脉用药,给权贵们看病完全瞎整。

这种情况,并非中国传统医学不行,而是朱熹批注《论语》那句,导致医学被视为小道。医户子弟都想着考科举,根本没多少正经学医,滥竽充数到处招摇撞骗。

赵瀚仔细思考之后,决定增设医学院。

如今只在江西有一所紫阳医学院,应该在南京、广州、杭州、长沙各开一所。延请各地名医,在医学院坐诊教学,学成之后便可颁行医执照,算是给这些医学生一个官方认证。

至于没有行医执照的,官府也不会问罪,因为执行起来太困难。

一步步来吧,赵瀚只给政策导向。

只要政策向好的方面引导,今后的良医就会越来越多。

至少不能像大明那样,太医院都充斥一堆庸医。想想就觉得可怕,真有达官贵人敢找他们看病?

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态度,既不推崇,也不嫌弃,希望能够继续展得更全面和完善。

赵瀚对李渔说道:“你是医户出身,这个任务便交给你了。去寻访各省名医,新设四大医学院。每座医学院的院长,给予官身,品级等同于知府。副院长,品级等同于知县。令他们好生教学,多多培养良医,此造福苍生之大业也。”

“遵命!”李渔颇为兴奋。

既然今年不再打大仗,就能趁机做许多内政工作。

李渔带着一批手下,前往南京兴建医学院。浮梁知县,则派人进献千里镜。

千里镜,终于可以自产了!

明代的玻璃制造中心,是山东颜神镇。至于江西景德镇,也能造玻璃,但属于烧制瓷器的副产品。

这两个镇,玻璃科技树都点歪了,整出来的玻璃五颜六色。越漂亮越值钱,甚至烧制到完全不透明,打磨之后就如玉石一般,俗称“药玉”,分类为珠宝。

前两年,赵瀚扔了一副千里镜过去,让景德镇工匠研制透明玻璃。

如今终于取得成果。

赵瀚登上城楼,用自制千里镜眺望江面,有些遗憾道:“镜片还是不够透亮,要继续去除杂质。”

前来进献千里镜的,是浮梁县工科吏员万邦顺,他拱手说:“在下定然竭尽全力,每年都能让玻璃更透亮一些。”

“你亲手研制的?”赵瀚好奇道。

万邦顺说:“总镇下达命令,知县不敢怠慢,在下专门负责研制千里镜。这两年,每天吃住在窑中,晚上做梦都是烧玻璃。”

赵瀚叹息:“辛苦你们了,此当记一大功。不要急躁,慢慢做事,别把身体拖垮了,这种千里镜已经勉强可用。”

万邦顺又说:“总镇所言水泥,亦有所进展,可用于民房砌墙。但修筑城池水利,还是显得不够牢固,尚需继续研制更好的水泥。”

“能用于修筑民房,便是一大进步。”赵瀚赞许道。

烧制水泥,没有捷径可寻,必须不断提升炉温。

一旦能把炉温再次提高,就不止是用于水泥,还能用于冶炼钢铁、烧制瓷器、烧制玻璃。

江西到处都有石灰矿,赵瀚立即下令,在各处石灰窑,增设水泥窑。烧砖,烧石灰,今后的官方建筑,优先采用水泥砖石建筑,同时也鼓励民间使用水泥。

……

三个小家伙,躺在树荫下的摇篮里。

铳儿已经三岁了,蹲在旁边,小心翼翼的拨动摇篮,生怕把弟弟妹妹吵醒。这小子回头问道:“爹爹,他们可以吃鸡蛋吗?我每天都吃鸡蛋,娘说吃了鸡蛋就能长很高很高。”

赵瀚笑道:“弟弟妹妹现在只能吃奶,长大了才能吃鸡蛋。”

“哦。”铳儿继续趴那里。

赵瀚问道:“娘说你会背诗了?”

铳儿立即站起来,昂头挺胸,摇头晃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会别的吗?”赵瀚笑问。

铳儿想了想:“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赵瀚拍手赞许:“背得好,真聪明。”

今日的天气好,无风且不热,费如兰和盘七妹都出来透气。

两女逗弄着孩子,赵瀚靠在躺椅上笑道:“今年的秋粮,各地官员报来,江西和湖南都收成不错。”

盘七妹问道:“广东呢?”

“广东田赋全免。”赵瀚回答说。

田赋全免,意味着全省大灾,盘七妹有些担心家里人。

赵瀚安慰说:“你家里,我让知县送了些粮食过去。”

“那可好。”盘七妹笑道。

费如兰盯着那对双胞胎,眼神里带着羡慕,笑着说:“长得真像。他们一男一女,长大了会变成怎样?还会不会这般像啊?”

赵瀚说道:“过两年便知。”

费如兰又问:“铳儿几岁读书为好?不是在家里读,是请先生教导。”

“六岁吧,不请先生,就在城里读小学,”赵瀚说出自己的想法,“等中学毕业,再请先生专职教导。趁着年岁还小,多交些朋友,多跟民间接触。”

“总镇!”

院门口站着个侍卫,看来又有紧急军情。

赵瀚接过来一看,差点当场笑出声。

这是两份请求归附的信函,而且都是福建那边送来的。

一份来自反贼邱凌霄,父子俩起兵之后,已经占据整个汀州府。

一份来自福建巡抚萧奕辅,愿意把整个福建献给赵瀚。

萧奕辅的第一个官职,便是长汀知县,附郭汀州府城。此君为官清廉,母亲死于县衙,竟然无钱治丧,还是当地士绅出钱帮他料理。

这人的性格极为豪爽,绰号“及时雨”,就算弄点常例银子,也都随手送人救急。

因此他做福建巡抚之后,福建士绅、豪强、百姓都非常信服。这两年,福建遍地起义,萧奕辅已经先后平定陈虎、陈佳、关日奎、陈倍赞、吴救贫等起义军。

如今打不动了,福建缺钱缺粮。

贼邱凌霄敬佩巡抚的为人,也不愿跟萧奕辅打仗,于是两人暗通书信,想要一起归附赵瀚。

促使萧奕辅下定决心的,还是崇祯。

萧奕辅是广东东莞人,家乡被赵瀚占据。朝中君臣,害怕萧奕辅从贼,于是重新派来一个巡抚。

这巡抚年初就出,战战兢兢南下,又被战乱给挡住,直至上个月才到福建上任。

萧奕辅平定那么多福建起义,立功无数,只被调任为大理寺卿。

忧惧愤怒之下,萧奕辅把新任巡抚软禁,跟贼邱凌霄商量着一起投靠赵瀚。

赵瀚还能说什么?

只能感叹啊。

这几天还在秋收,秋粮尚未入库,正准备往福建兵呢。结果他还没动手,福建的官员和反贼就一起降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