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三面,戊二、审详烦恼根本。
我们不管修学哪一部经典,它的整个内涵,都包括了理观跟事修两个部分。那么事修当然主要是身口意的加行──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意业的观想,但是每一部经的理观却是不同的。有的是思惟业果、有的是观照空性,但是本经却是直接的正念真如,最为圆满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
为什么要正念真如呢?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猎人,这个猎人他在山中抓到一只小老鹰,他就把它抓回来家里面抚养。这个猎人为了节省经费开销,他就把这个老鹰跟一群鸡养在一起。这个老鹰牠的身体,当然结构特别强壮,但是它从小就跟鸡在一起,它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眼睛看到是鸡的相状,耳朵听到是鸡的声音,所以久了之后,它就认为它就是一只鸡,比较大的鸡而已;整天就跟它们在一起吃饭、睡觉、活动。长大以后,这个猎人就想训练它飞翔,但是这只老鹰,它怎么样都没办法飞起来,因为它认为牠就是一只鸡。我们的自我意识就是这样──我一定要跟着妄想走,我没有跟着妄想走,我活不下去的。
经过几次的努力以后,这只老鹰飞不起来,这个猎人就很失望,就把这只老鹰带到一个悬崖的高处,就把它放生,自由落体了!当这只老鹰快要接触到地上的时候,它的潜能发挥,瞬间展开牠的翅膀啊,然后…奋而飞起,开始飞到高空中去,原来它的翅膀并没有消失掉。身为一只老鹰,它飞翔的能力,虽然几年当中都没有用,但是它的功能,一点都没有缺少,只是它以前忽略牠的能力如此而已。
我们身为一个生死凡夫亦复如是,我们一天到晚跟着妄想走,我们变成怎么样?自甘堕落了!虽然我们习惯于跟着妄想走,但事实上,我们的真如本性,并没有离开我们,只要我们回光返照,它随时存在,随时跟我们同在。所以说:《楞严经》整个思考,就是让你回光返照,正念真如。
先把心站在真如的角度,再来面对一切的断恶、修善、度众生。
从本经的角度,你不能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对治妄想,不可以这样!我讲实在话,你站在妄想的角度,你不是它的对手,你要真的跟妄想拼的话,无始劫来,不管白天、晚上,你老是打它妄想,它的假名、假相、假用,那个潜在的功能、阿赖耶识的种子──习气如暴流!你不是它的对手的。
我们凭什么成佛?我们凭什么保持临终正念?
凭的就是:不随妄转,这四个字。
凭的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没有妄想啊!
你对这个道理要承当下来,你修行就有力量了,你才能够不断的突破──我们过去生养成的那种自我意识的思考模式,你就会进步很快。
戊二、审详烦恼根本(分三:己一、总劝审详。己二、正示审详。己三、举颂劝修。)
佛陀在进入整个《楞严经》实修之前,他提出两个决定义:
第(一)、说明你要怎样发菩提心?这个地方是讲能对治,我们面对所有的烦恼,所依止的就是愿力。
第(二)、你要知道你所对治的烦恼,它到底在哪里活动?它的处所在哪里?前面发菩提心,是约能对治来说的,这个地方的烦恼,是指所对治。
己一、总劝审详
正修有功
真正发心: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具足智慧: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盲修无益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详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在审详烦恼的根本过程当中,有一个总说:
『第二义』──我们决定要发起菩提心、要上求佛道、要下化众生,从今以后我们不要再做凡夫;对于菩萨广大功德六波罗蜜啊,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广大波罗蜜的功德,生起勇猛精进之心,丈夫自有冲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心中决定开始要放弃这种有为的生灭诸相,包括外在的尘相、内心的感受,还有妄想。这些有为的生灭之相,我们不再安住在这样的相状了,开始安住真如了。那接下来该怎么做呢?你应当要详细的观察烦恼的根本。
什么叫烦恼的根本呢?
这个烦恼在本经当中分成两段:第一个是发业的烦恼,一个是润生的烦恼。
(一)发业烦恼:在十二因缘当中就是无明,就是我执跟法执,也就是心中有所得、有所住,这方面的烦恼。这个是比较微细、比较难断的,它会发动我们身口的造作。
(二)润生烦恼:就是我们心中爱取的那种烦恼,我们对于果报的爱取。
发业烦恼是造作业力,就像一个种子一样,但是你只有发业烦恼,没有润生烦恼,这个种子不能得果报的。比方说,你只有种子,你看我们田里很多种子,但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够得果报,这就是:为什么临终的那一念是很重要,因为你临终对什么爱取,爱取之水,就会滋润你过去很多的种子。我们看过很多公案:平生做了很多善业,他在阿赖耶识的田地当中,洒下很多善种子,临终的时候起恶念,糟糕了!他去刺激他过去生的恶业,使令他先到三恶道得果报。反过来,在经典上也提出:一个婆罗门一生造恶业,临终的时候起善念,虽然他今生洒下很多恶业的种子,但是他过去生有善业的种子,他临终起了一个很坚定的善念,结果先滋润他善业的种子得果报。
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最重要的就是面对爱取;润生烦恼对于净土宗的行者,是特别的重要。发业烦恼我们断不了的,但是润生烦恼这一部分,如果我们努力,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爱取──后文会讲到:以不取来对治爱取。
这个无始劫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发业烦恼跟润生烦恼,这当中是谁去造作?又谁来承受果报呢?从后面的经文来看──佛陀的意思就是:我们是六根去造作,是谁做呢?当然六根嘛。眼耳鼻舌身意,见闻嗅尝觉知去造作,那么又是谁去得果报呢?还是六根得果报。我们根据见闻嗅尝觉知,去攀缘染污的境界,或者清净的境界,去造善恶业,最后还是你的见闻嗅尝觉知,来承受你的苦受、乐受。所以说佛陀做一个总结说:
阿难!汝要修学无上菩提,假设你不知道烦恼是怎么生起的,它有什么相貌?(它有发业、润生,两种相貌。)你也不知道整个根尘当中,它是在哪里活动?(在六根活动!)那你连烦恼在活动的处所都不知道,你又怎么能够调伏烦恼、怎么成就如来的果位呢?
这里,其实佛陀已经锁定了两个重点:
第一个、当我们安住真如以后,你接下来要做什么事?
第二个、当我们已经把心带回家,安住现前一念心性,面对无量无边的烦恼,怎么办呢?
佛陀把烦恼分两类:第一个、微细的我、法二执──发业,这一部分你先不要碰它。第二个、润生,这个是粗重的,先对治爱取。爱取烦恼──几乎所有的宗派,第一个对治就是爱取。不过圣道门跟净土门对治爱取,态度是有所不同的。理论上都是不取,就是我们上一堂课说的:面对我们的爱取,就用沉淀的方式,让它整个污泥全部沉淀下来。圣道门──对于爱取,是完全的沉淀,包括对三界染污的果报的爱取,包括对佛菩萨功德的爱取,全部要消灭。净土宗──我们后面会讲到,耳根圆通跟念佛圆通的最大差别,就是它在对治爱取是不一样的:
耳根圆通──对爱取是全盘的消灭。
念佛圆通──是有所消灭、有所保留;它消灭的是,对三界的爱取,但是它保留对净土的爱取,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净土宗的往生,来自于强大的愿力,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而那种愿力、那种动力来自哪里呢?就是对极乐世界功德的好乐。那么这一部分,我们到了念佛圆通章再详细的说明。
己二、正示审详
前面讲到烦恼的相貌是爱取,以下说明这烦恼爱取,是在哪里活动呢?你的下手功夫在哪里呢?
立喻
正 明: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翻 显: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佛陀说:阿难!你观世间上『解结』之人,一个善于打开绳结的人啊,他要知道这个结头在哪里,你才能够解开啊!佛陀说:你一个绳子打结,你不能往两边拉扯,越拉越紧…你看有些人对治烦恼,越对治烦恼越重啊!他没有方法。
我讲实在话:我真的亲眼看到很多人,越用功烦恼越重!为什么?他烦恼用压抑的,你会起烦恼,我就用佛号压你,压到最后两败俱伤,你怎么是烦恼的对手呢?它是无始劫熏习所成,你才几年的修学佛法,那你完全靠事修,那你当然没办法。
所以说:你要知道烦恼的根源在哪里,你才能够把烦恼解开来。这以下举出相反的比喻,说:不闻虚空被汝隳裂,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虚空被谁破坏故,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无形无相,它从来没有生,当然就没有所谓灭,就没有所谓结、解的缘故。
这段文的意思是说:你要把烦恼的结解开;那你要知道这个结头在哪里。
合法
标举处所: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
出其过患:
【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显为结处: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我们所有的爱取烦恼在哪里活动呢?
就在眼前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在这六根门头当中,不断的产生爱取,耳朵听到一个音声就产生爱取,眼根看到一个色尘,心就开始动,就在这六根当中,开始产生爱取。所以说…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就是说:我们一念心性本来是常乐我净,为什么这些功德都失掉了呢?因为六根当中有贼,有这个贼在那边活动,就把珍宝给偷走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始劫来的众生世界(这个众生指的是正报的六根;世界指的是依报的六尘。)那么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产生了爱取的缠缚,我们就有所住。然后,最后的结果于器世间不能超越──使令我们六根的功能,就不能超越六尘的范围。比方说,我们眼根就离不开色尘,耳根的活动也离不开声尘,乃至于意根的活动离不开法尘。我们不像佛菩萨能够六根互用,因为我们在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产生了爱取的缠缚。
这段文,蕅益大师说──我们六根果然是有『贼』!
蕅益大师把『贼』分成两种:一个内贼、一个外贼。
说是——六尘这种五欲的尘境,叫做外贼,但是外贼它不能进入到六根、不可以,一定要有内贼,内贼它把门打开,让外贼进来,色不迷人,人自迷。所以你要不是内贼通外贼的话,你的珍宝不会失掉,关键在内贼。我们今天产生过失,永远不要怪罪外境,你内贼不把门打开,外贼是进不来的。所以:
修行完全是自我反省、自我调伏的问题,外境只是一个历缘对境的所缘境。
我们可以这样讲:我们心中的爱取有五种──色受想行识(色阴、感受、想象、行阴、识阴)。当然一般人,年轻人当然喜欢色阴,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追求一些高品味的物质享受;年纪大的人,因为六根比较闇钝,就会注意自己的感受,他住在感受当中;比较有一点知识分子,或者艺术创造者,他对于感受不会太在乎,他会注意自己的想法。你看那艺术创造者,他穿的很随便、吃也很随便,但是他心中有想法,他的心爱取──住在想法当中。所以这世间上有三种人,这三种是各有所偏重,有些人偏重在色阴,他的生命就是追求五欲六尘;有些人他的生命当中,他很在乎他的感受,有些人很重视他的想法;但是不管你是住在色阴、受阴、想阴,总而言之,你的爱取都在你的六根活动,没有一个人离开六根。
佛陀说:使令我们生死流转的是六根,但是使令我们涅盘安乐的,也是六根。
后文佛陀会说到──其实六根是两个门,前门跟后门,你打开了前门──向外攀缘,你就把六贼──色声香味触法六贼,都带进来,你就完了!你打开后门──回光返照,就通往常乐我净之门。意思就是说,这个六根是一个关键的一个指标,你要打开前面,那这个六贼都全部进来,你的功德就全部失掉了;那么你要能够打开后门,那么就通往常乐我净,那就是涅盘安乐。关键是你想要打开哪一个门?一个是前门,一个是后门。
中国禅宗的禅堂,大众在打禅七的时候,它虽然是不念佛,他念念观照的是──观其念即无念,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你看:在禅堂,你在打坐的时候、你在经行的时候,你眼睛一飘啊,维那师过来,啪!打下去!看什么看?哪一块砖块是你的?对啊!哪一个砖块是你的,那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嘛,就是要你都摄六根嘛!
这里,没有明白说到底怎样都摄六根?不过我们从后面的经文判断──蕅益大师说,其实六根当中,从放逸的角度来看,六根都很厉害。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有三根值得注意:
第一、眼根──特别是密宗,很重视眼根圆通,你看密宗它的唐卡、坛城,所以密宗道场特别庄严;他的眼根看这个坛城的时候,它能够帮他回光返照,它是表法的。
第二、念佛法门重视──耳根,听声音,本经也重视耳根。
第三、但是如果你是天台宗,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是重视──意根,在一念心性当中起观。
所以六根当中,从回光返照的角度,这三根特别重要,眼根,耳根,意根这三根。当然你要放逸,那六根都很厉害。
己三、举颂劝修(分三:庚一、总颂性修二德。庚二、别示修行方法。庚三、总叹法门殊胜。)
佛陀到这个地方已经把整个修行的道前基础,包括理论,包括你整个修学的方法,都讲得很清楚了。那么这以下,用偈颂的方式,作一个总结:
庚一、总颂性修二德(分二:辛一、颂性修不二。辛二、颂方便多门)
第一段,佛陀先总颂性德,性德讲安住──安住现前一念心性。修德是讲──对治,用空假中三观来对治妄想。依性德而起修德,以修德来帮助性德。
辛一、颂性修不二
世尊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空观
法本空寂: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假名安立: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这里,就真实讲到安住跟调伏两个问题:
安住──
任何的修学方式,都要先求安住,先把脚跟站稳了,才来谈所谓调伏的问题。
怎么安住呢?
这时世尊就重宣此义,首先讲真性。这个真性就是真实的心性。为什么讲真实呢?因为它不是假借外境而有,它是本来清净,不是因为你修行以后才清净,不是。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无量的德能,这个叫做真性,这就是菩萨的依止处,我们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修空观。
是观察什么呢?
有为空,缘生故如幻。首先,我们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观察整个三界的因缘果报,有为诸法,它毕竟是空寂的。为什么呢?缘生故如幻。因为所谓的三界生死,它是要假借业力的因缘才能够显现。比方说,我们今生为什么会有男人的相貌,跟女人的相貌?因为你过去生有这个业力,这个业力在释放的时候,你就循业发现,你有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感受、男人的想法、男人的造作、男人的了别;等到你这一群业力的力量,让你释放完以后,你来生变成一个女人,你又转成一个女人的色身、女人的感受、女人的想法。那我们就要问啊──那你前生的男人的身心世界,跑哪里去呢?没有跑哪里去,它本来就是没有的。生命本来就没头没尾,跑哪里去了?它从毕竟空而来,又回到毕竟空嘛!它只是在因缘和合的当下,你感受到有它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等到力量消失了,就完全消失,就好像说是如幻。
什么叫如幻呢?
就像比方说:有一个魔术师,拿着一条手帕,这个手帕变了一个兔子,变完以后、又变成一个苹果。那我们就问:你刚刚变的那只兔子,跑哪里去呢?它只就是一个布嘛!这个布表示真如,真如受熏以后,它显现一只兔子;它本来是没有兔子,最后也没有兔子,只是过程有它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这叫做缘生故如幻。这个地方是在观察有为法,为什么讲空呢?因为它没有真实的体性。当然,它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也不能否定,佛法是不坏假名、不坏假相,只要求你不要去执着。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前面的所观境是有为的生死之法,这以下观察是无为的、阿罗汉的涅盘的寂静之法。无为的涅盘,它是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它是不生不灭的,但是它也是不真实,如虚空之华。所以菩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远离有为,远离无为。因为心性它本身不是有为的相状,它也不是无为的相状。所以《心经》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菩萨依止一念心性,入空观的时候──不生、不灭是一句话哦,不是两句话;它不是生相、也不是灭相;它不是污垢、也不是清净,它不是增、也不是减──它离一切相。
在离一切相当中,这个真妄是怎么安立的呢?
一、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我们说:生灭的因缘、果报是虚妄的,讲虚妄的目的,是为了开显真实的功德,其实所谓的真实的相状、虚妄的相状,它都是一念心性显现出来的。你看四圣谛,苦、集二谛是虚妄的。我们为什么有生死果报呢?因为有惑、业、苦的因缘,烦恼跟罪业的因缘显现生死的假象。为什么有涅盘呢?因为戒、定、慧的因缘显现涅盘。所以所谓的生死跟涅盘,都是一念心性显现出来的,但是一念心性它本来不是生死,它本来也不是涅盘。所以:
二、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所以:当我们以空观,观照一念心性的本体的时候,是离一切相,它是非真、非非真。非真就是虚妄;非非真就是真实。它不是一个生灭的虚妄相,也不是一个真实的涅盘相,而且它是没有能见、所见。这里的空观所观照的是──心性的一个本体,就是离一切相。
《庄子》一书里面讲到说:我们一个人的胸量很重要──
一个人的知见影响你的胸量,你的胸量影响你一生的成就!
他举一个譬喻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微生物啊,朝生暮死,它的生命只有一天,它白天起来的时候看到人世间,晚上就死掉了,所以它一生的胸量,就是这么一个胸量,它的所缘境就是这样。这个人类好一点,活到七、八十岁,他的胸量就是这几十年的见闻觉知的胸量,七八十岁。他说,有一种灵龟啊,就是五百年为一个春天,所以它就活了好几千年,它的胸量是几千年…一个累积的一个胸量。
那我们要问:菩萨的胸量是什么?
他是安住现前一念心性,是远离有为、远离无为,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他是超越时空的。菩萨那一念心是离一切相,因为他离一切相,所以他的心量才特别的广大,只要有相状的东西都不会太大。所以这个空观,是先安住到心性的本体──先扩大胸量。
接下来,再看假观,这个假观就开始观察因缘果报︰有杂染的因果、有清净的因果,这个假观就是对立,空观是离诸对立的,一旦落假观就有善恶、染净的差别。
假观
缚脱无二: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迷悟有别: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它先观中间无实性,这个中间指的是什么呢?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中间产生六识,那个识,感情、感受产生了,这个中间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是故若交芦。什么叫交芦呢?就是两根互相依存的这种交芦之草。这种交芦草它有相状,但中间是虚空的。就是说:根、尘、识,但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没有实体的。那么结解同所因──第一个结,是凡夫的烦恼,第二个解是圣人的解脱。凡夫之所以创造了很多的烦恼跟罪业,圣人之所以产生很多的解脱跟功德,他们都是依止六根而起,都是六根,所以圣凡无二路。
圣人的心在哪里活动呢?在六根活动!不要以为圣人就不是在六根了,圣人还是用见闻嗅尝觉知,文殊菩萨来到我们人世间,他也是用眼根去看,当然他眼根范围特别大;他也是用耳朵听…他也是要利用他的见闻嗅尝觉知产生解脱的妙用。但是,后文会说到,六根门头有两条路:第一个是向外攀缘──通往生死之路;第二个回光返照──通往涅盘之路,如此而已。有前门跟后门的差别。
所以『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所以我们观察交芦草,它中间的体性,既不是空、也不是有,它离一切相──没有空的相状,也没有有的相状。
在这无相当中,因为因缘的作用,就有它的差别──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当它是迷惑颠倒的时候、向外攀缘的时候,六根就启动了无明的力量。发明──当它回光返照的时候,六根门头就启发了心性的常乐我净的功德。所以当你入假观的时候,就有凡夫的路、跟圣人的路,入空观是离一切相的,那么假观当然就有因缘果报的差别。
在这禅宗有一个道场,这个方丈和尚年纪大了,想要退位选一个新方丈。禅宗当然他们是以心印心,方丈不能随便选的,不是你戒腊高,就可以当方丈啊,要有本事啊,要开佛知见啊。因为禅宗的整个修学,是靠方丈和尚领导的,以方丈和尚觉悟的心来领导、来影响大众觉悟的心。所以要选方丈怎么办呢?考试!那问题来了…禅宗它不立文字,它也不讲名相的,那怎么考试呢?方丈和尚把所有的住众,集合在大殿,中间放一个脸盆。出了一个题目,问:这是一个什么东西?你不能说它脸盆,道一句!有人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杯子;有人说它是一个很大的碗;很多人就讲话了…方丈和尚都不回答!后来有一个高明的大座一出来,一脚把这个脸盆踢翻了!踢翻了以后再把它拿回来放着,向方丈和尚顶礼。这一脚踢下去啊──新的方丈和尚!
这表示什么呢?当然善知识在测试,藉境显心嘛,因为你的心在想什么,没人知道。我放一个东西,看哪一个人是喜欢攀缘外面的,你说它是什么、什么…你就是在向外,你已经有所住了嘛!那么这个人把脸盆踢掉,它是回光返照,他是先破相,破相之后,又把它拿回来放着,又不离开这个相状。第一个空观…即空、即假、即中。高明啊!当然你不能随便踢啊,你要开悟才能、你要有真实的功夫,对不对!所以禅宗它往往从你身口意的表现,去看到你内心深处──你到底在想什么?他们往往是这种方式。所以『迷晦即无明』──向外攀缘,你在整个修学当中,你只要向外攀缘,那什么话都不要讲,那你就是生死凡夫了,就算你造善业,也是一个造善业的生死凡夫,如此而已。
你想要达到临终的正念,你要强迫自己──往里面走──安住;不要往外面──攀缘。
我们从事实的经验、看到别人的经验,临命终不是好过,你肯定会是诸根败坏、眷属的哭泣、在医院里面插满了管子…你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诸位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说:我到临命终再来无住,不可能!因为你这一条路没有走习惯,你现在就要走习惯。你看:一堆草,你走久了它就形成一条路;你看:我们早上起床,我们闭着眼睛,我们就能够走到盥洗室去,熟嘛,很熟了嘛!回光返照这一条路,你要走得熟悉,临命终你就容易走,是这样子的!要往里面走,不要往外面走。
辛二、颂方便多门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这里开始讲到次第跟方便;就是说,同样是六根那还要拣别,因为六根太广了。第一个解结,而这个解开绳结要有次第。
什么叫次第呢?由外而内,它有六个结。我们解释一下:
这六个结是配对五阴,六根门头每一个根,都有六个结,就着耳根来说──耳根是动结、静结,动、静──色阴;受阴是根结,根是耳根的根;想阴是觉结;行阴是空结;识阴是灭结。动静根觉空灭,耳根总共这六个结。我们后文讲耳根圆通:它是由外而内,也就是说先破色阴的执取→再破受阴的执取→再破想阴→行阴→识阴等等。等到你六结打开之后,所谓的一念心性,那个一也不可得了。它没有什么一跟二的对立,它是离一切相的。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在过程当中,要选择一个自己相应的根门,从根门当中入流──入于真如之流,不是向外攀缘入于生死流。你能够回光返照──入于真如法性之流,就能够成就正觉的佛果。
其实这段文有两个内涵:第一个是修学的次第,第二个是选择圆通本根。本经是赞叹耳根──耳根圆通。耳根在我们六根当中,印光大师讲到它有两个特色:
第一、耳根容易摄心。
我们一个人,最容易去打动我们心的是什么?对啦!音声,没有错。你看我们看到一个东西,我们不一定马上起念头,但是一个音声一来,我们心就开始动。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佛教发展出这么丰富的梵呗文化。很多人是唱炉香赞启发善根的,是不是?你看他没什么善根,唱唱炉香赞,他就哭泣了,过去的善根,被启发出来;唱唱宝鼎赞,心就静下来了,都不要讲道理,就是这个音乐就好了,音声佛事,因为耳根它容易摄心,所以音声最容易打动我们。而耳根一摄,六根都摄了,所以你看我们念佛也是听声音嘛!耳根容易摄心。
第二、耳根最能够养神。
你用耳根──你白天用、你晚上用,你不会累、你不会疲惫。你用眼根你试试,你一个小时,你眼睛就受不了了,不能持久。不能持久,怎么修行?没办法功夫相续。
所以:耳根──它容易摄心,又特别的坚固耐用、养神。理论上,每一个根都可以把心带回家,但是从耳根回家,这一条路比较好走,有这层意思。
庚二、别示修行方法
这两段很重要:第一个、所破的妄;第二个、能破的方法。
开显妄源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前面讲到了──爱取的烦恼,是我们所对治的,它不断的在六根当中活动,带引我们向外攀缘,把这个六贼带进来,使令我们的功德失掉了。那我们现在会问:为什么我就有爱取烦恼呢?它保存在哪里呢?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因为我们的内心,有一个很大的仓库,叫阿陀那识。这个陀那,叫执持——它执持了无量无边善恶的种子。也就是说:我们过去生,不管我们是作转轮圣王,或者作蚂蚁,我们曾经打过的每一个妄想,都被它保存下来。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要面对无量的过去。
这个识,有两个特色:第一个很微细——微细难知;第二个势力很强大──习气如暴流,就像是从高山上,流下快速的水流。真非真恐迷,它的体性是真的,但是它的作用又是虚妄的,所以一般人很容易产生错觉。因此,佛陀在二乘的教法当中,不随便开演阿陀那识,不随便开演第八识。
这个地方说明——当我们开始正念真如,开始修空假中的时候,你要对治的、面对的是阿赖耶识。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们是今生才有生命,那就简单多了,你今生才几十年,能打多少妄想?问题是我们要面对我们的过去、过去…无量的过去生命所留下的痕迹,我们今生都要概括承当,你可是看到它是那么的任运的生起,你控制不了的。
有一个小公案它说:有一个生意人,这个生意人后来他死了,就到阎罗王那边去了。阎罗王就把他一生的功过拿出来看。阎罗王先赞叹他说:欸,你造了很多慈善事业,不错。但是你有一个缺点,你在生的时候,很喜欢拍马屁啊,这一点不好!这生意人说:没办法啊!阎罗王,因为我生长在人世间,他们都没有什么修养,喜欢拍马屁啊!如果每一个人都像阎罗王你这样子,这么有修养,我就不需要拍马屁了啊!阎罗王说:对对对,你说的有道理!所以阎罗王也是喜欢别人拍马屁。
这习气如暴流就是说,当我们的习气在活动的时候,你自己不知道,问题在这个地方,你是不知不觉…只有当我们正念提起的时候,那这个爱取才消灭。我们要知道──即便我们一天当中,我们观照的时间很短,但是因为你在观照的时候,那是真实的功德。虽然说,我们打了很多妄想,为什么可以消灭它?因为这都是虚妄,你再多都是虚妄。一个房间即便是三千年的黑暗,它敌不过一瞬间的光明,因为光明是真实。临命终,从净土宗的角度来看,它不怕你妄想很多,关键是你的电灯是不是打开?你的回光返照的力量是不是打开?佛法不怕黑暗,因为它是虚妄的,阿赖耶识也是一个虚妄相,所以这个地方,要你提起正念。那怎么提起正念呢?
正示法门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我们的颠倒是怎么产生的呢?
自心取自心,第一个自心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明了心去取自心;第二个自心是第八识,第八识把我们的五阴身心变现出来,然后第六意识就住在五阴身心,然后就产生变化。所以我们的颠倒──首先是唯识所现,它把你前生所遗留下来的习惯,感受跟想法再丢给你,这部分没有错;然后我们就住在过去──唯识所住;第三个唯识所变,就糟糕了,就产生变化,事情就变得很复杂,我们的名言分别开始活动了,非幻成幻法,本来不是颠倒的就变颠倒了。
你看:榴莲,榴莲它是唯识所现,它是一个色尘。有些人说:喔,这个榴莲很好吃、味道不错!有些人说榴莲很臭啊!如果榴莲本身会讲话的话:那都是你们讲的啦!所以禅宗有一句话叫:那样就是那样,我那样就是那样啊,你们自己去分别的嘛,你强加一些名言分别在我的身上,一切法本来是如嘛,如实显现、业力的显现,但是我们就安立了——这个是怎么样…那个是怎么样…结果呢?就失掉它本来的味道了──非幻成幻法。
我们该怎么办呢?『不取』,不要取着这个虚妄之相。不取就是不住──不要住在你的感觉、不再住在你的妄想,那么无非幻(安住在一种无分别智的状态。)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这时候连真实的功德都不可得,又哪有虚妄的东西呢?所以它整个修学当中,就是以不取为根本。
我最后讲一个公案,作一个结束,这一个公案是讲到舍利弗尊者的前世:
舍利弗尊者他前世…曾经有一世是做一个生意人,他赚了钱以后,他不是拿钱去买房子、买车子,不是!他特别喜欢黄金,他看到黄金的色泽,哎呀,不得了,整个心就住在那个色泽,越看越喜欢。所以他就…吃也吃得很简单,衣服也穿得很简单,住也很简单,把所有的钱都拿去买黄金,下班之后,唯一的消遣,就把黄金打开来欣赏一遍。那么他觉得黄金还不够庄严,就把黄金做成花瓶,赚了钱又买黄金,又做了第二个花瓶,总共做了七个黄金的花瓶。等到他赚了七个黄金的花瓶以后,他的身体也就劳累而死掉了。死了之后,变成一只很大的毒蛇,大蟒蛇啊,就绕在这七个花瓶的中间。
因为他心住在这个黄金的相状…不是说贪着黄金就堕毒蛇,不是!而是他那爱取的力量,去刺激他过去毒蛇的业力,才得果报的。在经典上说,他死了以后又做毒蛇、死了以后又做毒蛇…做了几万年的时间。后来突然间,有一天它觉得:欸!我贪着这个黄金干什么呢?它就爬出山洞,找一个路人,说:你可不可以把我的黄金供养给僧宝,我要修福。这个路人说好啊!就拿着扁担,左边挑毒蛇,右边挑黄金,挑到寺庙的地方去,到了寺庙以后,就如实、如实…的报告。这个法师就为它说法、为它皈依,毒蛇听了以后心开意解,没多久就死掉了,死掉以后生到忉利天去了。那么这只毒蛇是谁呢?舍利弗尊者的前身;这位路人又是谁呢?释迦牟尼佛的前身。
所以你看──心中有所住,使令一个人所有的功德全部丧失,所以我们要先改变我们的思考!你修行,你要先告诉你自己:住在外境对你是不利的,你回光返照是大功德,常乐我净。你住在外境给你什么?给你三个东西──烦恼障、业障、报障,给你无量的生死,如此而已。所以我们从无量的生死当中,我们应该得到教训了,我们因为过去的向外攀缘、执取,结果把生命弄得一团糟!现在怎么办呢?把心带回家!让我们常乐我净的功德,慢慢的显现出来,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