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缺的苦口婆心没点化明白自己的儿子,向荷一番谆谆教导也没让他茅塞顿开,但一场大雨给向征拍在了地铁站里,一个流浪汉的二十年人生回忆让他豁然顿悟了。
如果几十年后,陈向两家辉煌不再,向征能有蹲在地铁站里喝着一瓶不到十块钱的白酒,啃着廉价鸡爪子的心态么?
当然了,这种可能性很低,兴许不可能存在,但不得不说的是向征很佩服这个大起大落二十年辉煌与落魄的流浪汉,他忽然间就觉得,自从他爹给他坑了一把后,自己所过的日子又何尝不是从高峰到谷底的转变,为啥一个捡破烂的都能接受,而他差在哪了?
大雨依旧倾盆。
向征忽然“扑棱”一下跳了起来,一头扎进了雨中。后面的流浪汉看的目瞪口呆:“这孩子,受啥刺激了?????”
几分钟后,向征冒雨跑进一家路边小店,给身上不到一百的零钱拍在了柜台上:“四块钱的白红梅来一包,两瓶老白干,剩下的给我整点花生米和火腿肠”
向征拎着一袋子东西回来后坐在地上,拿出酒和花生米还有一包烟说道:“咱爷俩呢碰见就是缘分,啥也别说了,今晚我就在这跟你整一顿,明天早上我他么就该活出个不一样的我了,他年有缘再相见,我向你敬酒三杯!”
一夜过后,天明。
向征在一场宿醉后从地铁站里爬了起来,晃了晃有点晕的脑袋,从满地的烟头中摸出来半根烟屁股塞到了嘴里,瞅着外面已经晴朗的日头,回头跟躺在地上的流浪汉,轻声告别:“走了”
“嗯,走吧”
出了南京,一路向北。
二十几天后,向征风尘仆仆的来到秦陵山脉,仰头看着八月时节下,郁郁葱葱的终南山他弯腰一礼。
“古井观弟子,向征,前来拜会各位祖师爷?????”
其实,这是向征不知道第几次来终南山古井观了,以往每隔三两年,向缺都会带上他来道观小住几日,每日里清晨起床向缺都会拿着一把扫帚把从经阁到前殿都清扫一遍,这个时候向征多数都还是在呼呼大睡,早饭过后向缺会随意的从经阁里拿出一本书,然后在老槐树下一坐就是一天,年纪尚小的向征就跑到村子里,找小姐姐玩过家家的游戏去了。
一来一往,二十几年,这是向征第一次独自一人孤身上古井观。
一别经年,心境已然大有不同了。
半天后,上了小山坡,古井观已然在望,依旧那么的破败,两扇朱红色的道观大门栽歪在院墙旁,院子里的地砖残缺不全,但唯独道观大殿和后面的经楼却是一尘不染。
“踏踏踏,踏踏踏”向征迈步进了观内,老槐树下有个年约三十长相老气横秋的微胖青年正在打着盹,听见有人进来后,他睁着浑浊的眼睛,扣了扣眼屎。
“你怎么来了,咦?我师傅呢??????”
向征伸腿踢了他两脚,说道:“你滚蛋吧,爱去哪去哪”
胖子青年狐疑的打量着,问道:“什么意思啊?”
“听不明白话呢,让你滚蛋,爱去哪去哪,这古井观以后一段日子,我来守观”向征没好气的说道,然后靠着老槐树坐了下来,托着腮帮子说道:“师兄,你说古井观道藏三千,我若是全部通读一遍,那得需要多久?”
通读古井观道藏三千,这是历代古井观门人的必修课之一。
向缺十岁上古井观,一边修行一边读书,三五年后,已然通读。
大师兄祁长青自幼就生活在道观里,已然不知读了多少遍。
q,NV\
眼前这一位,得算是向缺的大弟子了,王玄真的儿子王明明,每年总有三四个月是在古井观里守观的,年近三十,差不多也读遍了三千道藏。
古井观这一代,弟子昌盛,除向征和王明明外,还有曹清道,祁长青的一对儿女也是古井观门徒,每年间这几人都会轮流来守观,唯独向征每次都是被他爹强行拉来的,三千道藏他也不过是囫囵吞枣的扫了几眼而已,大半的内容都是左耳进右耳出了。
“啪”王明明伸手按在了向征的额头上,诧异的问道:“抽疯了,还是脑袋烧坏了?你居然想要来通读三千道藏?哈哈,本年度最不好笑的笑话从你嘴里冒了出来,哎,以前每次师傅带你上道观都是满地打滚的不情愿啊,这次怎么转性了”
向征愣了愣,很认真的问道:“在你们眼里,我真就那么不堪么?”
“你有个好爹,也有个好妈,所以你有理由不堪”
向征又问道:“可是你也有啊?岭南王朝天家族的席子孙,东北杨公风水的外孙??????”
王明明头靠着树干,淡淡的说道:“因为我上进啊,既然踏入风水阴阳界,那你总归得修出一番本事才对,不然我还不如当个混吃等死的大少爷好了”
向征又愣了,指着自己的鼻子说道:“后一句话,是不是就说的我这样的?”
“差不多?????”
向征悠悠的叹了口气,托着腮帮子嘀咕道:“二十多年,都活到狗身上去了啊”
“别埋汰狗?????”
“滚滚滚,你走吧,我要闭关了”向征不耐烦的催促道:“出去后,告诉师叔家那一对师兄师姐今年一年都不要上古井观了,待到来年春暖花开,你们再过来吧”
“没开玩笑啊?”王明明站了起来,拍着屁股上的灰问道。
“不打诳语!”向征笃定的说道。
“好吧,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我来看看你还是不是你了??????走了”王明明调侃着说道:“哥们挺住了,你能在古井观里呆三月,我以后见你,管你叫师兄”
晚间,古井观下古井村,有一山村老妇拎着个盛饭菜的木桶,上了山。
这是不知道多少年来传承下的规矩了,古井村人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奉养古井观子弟,到了向征这一辈,已是有千年岁月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