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1627崛起南海

关灯
护眼

228.第228章 越南之行(十一)

加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八三看书 83ks.net,最快更新1627崛起南海!

送走了脸色怏怏的顾凯,陶东来并没有把这事太放在心上。穿越集团中的确是有少数人怀着与顾凯类似的心理,认为既然来到这个时空,就应该打造一个更加理想化的社会制度,例如人人平等,同工同酬等等。但陶东来却很清楚这种所谓的绝对平等制度根本不可能实现,毕竟绝大多数人抛弃原有的生活来到这个时空可不是为了解放劳苦大众这么伟大的目的。像顾凯、瑞莎那样,整天把后世西方政客“平等”、“自由”、“民主”之类的口号挂在嘴边的行为,其实不管在穿越集团内部还是在归化民中间的影响力都是相当有限。绝大多数人还是更认可现有的穿越集团架构,以极少数精英作为决策者,以穿越众作为领导者,以归化民作为实施者,这样的金字塔式结构更适合自身的发展需要。

一夜无事。第二天一早,陶东来便独自去了食堂,查看后勤部门的运行状况。

黑土港相比胜利港,居住区更为集中,人口密度也更大,因此这里的食堂分为了南北两处,而陶东来所在的南食堂,主要面对的对象是管委会工作人员、军警人员、前期从胜利港迁来的少量移民,以及本地一些妇女儿童。早餐的内容很简单,米粥加咸菜,不过粥里的确加了不少料,除了常见的几种海菜之外,甚至还有少量干贝。穿越众的特供早餐要稍好一些,每人有一个鸡蛋和一条半尺长的海鱼。

很快管委会的一帮人也出现在食堂,众人一起吃过早饭之后,陶东来便点了顾凯、周恒行和田叶友,让他们三人和自己一起去巡视本地的居民区和生产区,而王汤姆则是负责去查看本地的军械和军事设施状况。军事主官钱天敦现在还在涂山半岛那边,管委会派给王汤姆的随从居然是归化民下士高桥南。

陶东来见高桥南带了一队民兵在食堂外面站得笔直,穿着一身迷彩作训服,背着支几乎跟他个头差不多高的火枪,不禁打趣道:“高桥南这家伙态度到底很端正啊!随时看到他都是一副马上就能上战场的模样。”

周恒行干咳了一声道:“高桥南下士在本地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自从他负责居住区的治安巡察工作之后,本地的治安状况就有了明显的好转。我听说钱中尉已经给军警部打了报告,要求给高桥南提升一级军衔,以便授予他实职。”

“是有这事。”陶东来点头承认了这个传闻:“军警部就这么点人,今后大量的基层军官还是得从归化民中进行选拔,像高桥南这样比较有能力的人,可适当地加以培养。另外因为近期要在涂山半岛设立训练营,本地的民兵可能需要派驻一部分到那边去出任军事顾问,所以在黑土港会增加一个连的民兵编制,兵员就在本地归化民中进行筛选,具体的事宜等钱中尉从涂山半岛回来就可以开始实施了。”

这个消息并没有让管委会的众人感到特别意外,事实上钱天敦在此之前多多少少都跟他们通过气了。其实所有人心里都很清楚,军队的扩编只是时间问题而已,穿越集团在未来要对外快速地扩张疆域,那就必须要依赖强大的军事力量。只是截止目前,除了军工产业之外,军队的建设并没有给穿越集团带来真正可见的直接利益,这也是文官体系对扩军持反对意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在黑土港这地方,就算是和平主义者顾凯也不再反对军队的扩编,因为相比于大本营,这里的军警力量实在太少了一些。驻黑土港军警人员总共一百来号人,还要分成几个地方驻扎,平时的机动人员连二十个都不到,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这么点人根本就压不住场面,而这也正是顾凯比较担心矿工劳动待遇会引起归化民不满情绪的一个原因。

陶东来首先巡视的地方便是黑土港的归化民居住区。黑土港的居住区在遭受了水灾之后,迁到了地势相当较高,位于港区南部的一块山间平原上。按照当初建设部的规划,这里的居住区都按一定的居住密度建设了澡堂、厕所等公共设施,民房几乎都是照着胜利港的模式来进行修建,大片整齐划一的船型屋形成了一个个小型社区。

这里的居住区按南北走向被分为了甲乙丙丁四个区域,陶东来注意到每一栋船型屋外面都钉着一个木制门牌号,这种门牌号由区域号码加上数字编号组成,如甲十三号。周恒行介绍说,这是民政部门正在进行的一个尝试,未来将以此为基础,对本地的归化民逐步编设户籍档案。

黑土港的这种民政管理方式与大本营有所不同,大本营的社会体系都是基于公社或者单位,并且居住地也较为分散。民政部门要建立归化民档案,肯定得依托于单位来进行信息搜集整理。而黑土港这边因为产业较为单一,居住区又相对比较集中,并没有搞大本营的公社制度,可以说是在进行民政管理体系的另外一种尝试。而建立这套户籍制度所获得的经验,在将来也会用在三亚地区的民政工作中,逐步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这些船型屋社区基本都是在开埠之初的水灾后修建的,所以社区周边的排水沟都是挖得既深又宽,并且所有的船型屋下面都至少有一尺的离地间距。即便是当时的山洪爆发再重复一次,居住区所将遭受的损害也会变得极为有限了。

每个居住区的外围都有高高的木制哨塔,晚上民兵们就会在这些哨塔上执勤站岗。除了定点岗之外,还有专门的巡夜队伍会不定时在社区周边进行巡察。要说起来,黑土港所采取的这些治安措施甚至远远超过了大本营。像各个公社晚上根本就没有安排什么哨兵执勤,顶多是有两三个人负责值夜,定时巡察,以防有夜间失火的灾害发生。

在居住区的北端就紧邻着港区,此时可以看到几艘渔船正在缓缓地驶离港口。而陶东来今天的巡视重点,自然是更靠北一点的货运码头区。

这里的码头设计也是参照了目前胜利港正处于施工阶段的货运码头,只是整体规模约莫只有胜利港的三分之一而已。此时码头上停靠着几艘运煤船,劳工们正不停地将码头上堆放的煤炭用箩筐装运上船。陶东来看了片刻便微微摇头道:“效率太低了。”

顾凯接话道:“关于这事我们已经向工业部提交了皮带传送装置的研制申请,不管是人力、畜力还是蒸汽动力都行,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用上。”

类似煤炭这样需要长期大规模转运的散货,相关部门就必须要考虑到运输过程中的效率问题。为此目前的几艘运煤船全部都对货舱进行了小规模的改造,以便更快地装卸货物。目前黑土港现有的矿区到港区的轨道,胜利港规划中的港区到田独工业区的轨道,这些大工程也都是为了提高转运效率而修建。不过百密一疏,大家在此之前似乎都忘了考虑从码头装运上船这个过程中的效率问题,像现在这样先在码头上把煤炭装进框里,两个劳工抬上船之后再把筐里的煤炭倒入船舱中,这一装一倒无形中便降低了工作效率。

不过好在他们已经在实践中迅速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弥补起来也不是太困难。目前工业部虽然制造蒸汽机的产能还比较有限,但弄两套畜力的皮带传送装置来提高码头上的散货转运效率还是不难的。而且只要在动力传动机构上留出合适的接口,等今后条件合适了,将其改造为蒸汽动力也很简单。

在码头的西端有一条约一米宽的轨道向内陆延伸而去,这便是黑土港开埠以来最大的一项工程——煤炭运输轨道。这条轨道的实际长度超过1500米,目前仍然是单线运行,只在中端建有一段复线轨道便于两边出发的轨道车交错。顾凯介绍道,按照管委会的规划,明年年初会开始修建轨道复线,届时矿区至港区的煤炭运输能力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一倍。

而这些运煤车都是在大本营打造好底盘、轮毂之后用船运来的,到了这里之后在底盘上用木板建成四面车厢壁就可以直接投入使用了。每趟运煤车由四节车厢组成,一次可装运煤炭十吨左右,只需两到四匹牲畜就可拉动。虽然运输的效率不高,不过使用的成本倒是极低。

在货运港以北地区的山脚下,还有好几处工坊,主要是砖瓦窑、石灰窑和水泥窑,出产都是供给本地的基建项目所需。这些产业因为灰尘较大,所以也被安置在了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尽管也只有一公里左右,但这已经算是管委会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了。

管委会倒是还想申请在黑土港也引进玻璃产业,但执委会经过考虑之后回绝了这个要求。倒不是执委会担心玻璃制造的工艺技术外泄,毕竟很多关键性的技术指标是掌握在穿越众技术人员手中的,主要是目前大本营也在拼命扩大玻璃制品的产能,根本抽不出技术人员进行外派,反倒还有大量的技术岗位缺口需要想办法填补。

这几处工坊便算是黑土港现有领域的北端了,再向北就是大片的无人山区,除了荷枪实弹的狩猎队之外,一般都不会有人深入到这些密林中去。

陶东来一行人又折回向南,顺着运煤轨道前行。顾凯指向前方一处山口道:“穿过那个山口,就是矿区了。”

目前的黑土港采矿区分为三个开采点,均为露天开采模式,其中一个开采点是出产大本营需求量极大的焦煤。在进入矿区之前,陶东来便看到了几个冒着黑烟的炭窑。这也是黑土港煤炭配套产业的一部分,矿区将部分焦煤制成焦炭再运回胜利港,并且从这个过程中所获的煤焦油中提取沥青。只是这里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设备都极为原始,在这里工作的归化民也全都是被煤烟薰得乌黑,根本看不出本来的面貌。

抵达了第一个开采点之后,作为矿业主管领导的田叶友开始向陶东来介绍这里的生产情况:“这个开采点是我们来考察时确定的第一个地方,所以我们将它命名为一号矿。目前每天有四百名劳工在这个矿上工作,每天的原煤产量大约在二十五到二十八吨。”

陶东来注意到这里的矿坑直径大约已经有两百米,随着不断的掘进呈现一个漏斗状,最深处至少已经有十米左右。下面矿工所挖掘的煤炭,由一辆接一辆的小推车不断地送到地面上,装运到更大的平板车上。每装满一车,便会有牲畜拉着送去指定的洗煤场,在那里经过洗煤筛选之后再装车运往码头,或是烧制焦炭的炭窑。

看到陶东来皱起眉头,田叶友似乎猜到他心中所想,抢先说道:“我们最近会在这里架设绞盘式的运煤车,用以进一步提升运输效率。”

后世的露天煤矿有大型货车装运,运力上不存在问题。而现在的黑土港矿区显然不具备那样的条件,人力小推车的方式又实在太低效,所以相关部门也在不断的设法提高这个过程中的转运效率。

陶东来闻言脸色稍缓,然后询问了一下这里的工作安排情况。田叶友不敢怠慢,仔细地作了介绍,包括这些工人的排班模式、工作报酬、伙食供应等等。顾凯在旁边一直指望着陶东来能问问他前一晚所提到的那些问题,不过陶东来显然不打算遂他的愿,听完田叶友的说明之后便很快结束了在矿区的巡视。

当天下午,陶东来便召集了黑土港管委会以及部分生产单位负责人开会,一是向黑土港方面传达近期执委会的规划,二来就新近与北越方面达成的一系列协议进行说明。王汤姆也就军事方面的巡视情况向陶东来作了简短的汇报。

相比起在涂山半岛所花费的精力,巡视组对于黑土港地区的巡视工作反倒是显得有些蜻蜓点水,一掠而过的味道。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陶东来此行原定为十天日程,现在都已经过了八天了,而且外贸方面的主要目的都已经达成,是时候要考虑回程了。另外陶东来认为就自己在巡视中所看到的情况而言,黑土港地区的生活、生产秩序都维持得比较好,发展得还算平稳,管委会的领导班子也还算团结,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值得巡视组挑刺,自己再多待几天反而是给管委会添麻烦。

在会议结束时陶东来便宣布了第二天返程的决定,于是接着头一天晚上的接风宴,这一晚又接着给陶东来等人践行。

第二天一早,“飞速号”便在众人的挥手告别中驶离了黑土港,不过在返回胜利港之前,他们还有最后一个巡视的地点要去。

当天下午五时,浮水洲岛出现在船员们的视野中。这个孤立于北部湾中的小岛因为其位置正好出于两地海岸的中间,被执委会当作了这条航线上的避风港和转运中继站来进行建设。

目前在浮水洲岛上驻扎的人员一共二十名,但其中并没有穿越众。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相较于现有的定居点,浮水洲岛这里的生活环境的确是差了一些,除了淡水之外的几乎所有补给都必须要依靠来往的货船。最初开始建设岛上生活设施的时候倒是有几个穿越众过来住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就受不了这里枯燥单调的生活,又申请调回了黑土港。

“飞速号”靠岸登岛的时候,岛上驻留的人几乎全都涌到了码头来迎接他们。这些驻岛人员中都是越南移民,其中有几个还是第一批移民到黑土港的难民,认得当时带他们离开困境的这艘“飞速号”帆船,在码头上再次见着王汤姆的时候差点就跪下去行磕头大礼了。

相较于耐不住寂寞的穿越众,这些移民的确要能吃苦一些。不过他们肯接受这种安排也有自己的目的——管委会承诺了,只要在岛上住满半年时间,便可以移民去生活条件远胜黑土港的胜利港定居。有了这样的待遇,这份驻守海岛的工作反倒是在黑土港的归化民中成了香馍馍,据说报名驻岛的人员轮次已经排到了1630年。

岛上的生活设施很简单,一个小码头,数间船型屋,唯一比较大的工程是在靠近码头处利用地形修建了一个硕大的蓄水池储存淡水。这个设施的用途除了为来往船只补给实用淡水之外,还有一个预备的功能,那就是为将来的蒸汽动力船提供淡水补给——那玩意儿在海上行进所需消耗的淡水可比船员要多得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