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3章
谁都看得出来,李世民是生气了。
在场大臣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可魏征却是神色自如,不慌不忙地说:“可惜先太子没有听我的话,否则他不会落得今天这样的结果。”
大臣们听了更加紧张。没想到李世民倒转怒为喜。他器重魏征的正直,不但不处分他,还任命他做了谏议大夫。
李建成、李元吉死后不久,他们手下的人惟恐受到株连,人人自危。
为安定人心,李世民宣布大赦天下,凡是玄武门之变前与故太子和齐王有关系的人一律无罪,如有人再告发,就要反坐,受到惩罚。
但人们还是不放心,李世民就派魏征到河北一带进行安抚,途中碰到州县官员押送两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
魏征不避嫌疑,同副使商量后命令将他们释放了,李世民夸奖他做事能以国家为重。
在华夏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李世民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
有一年,李世民派人征兵,有人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个头大,也可以应征。
李世民同意了,但魏征将诏书扣住不发,李世民催了几次,魏征还是不发。
李世民大发雷霆,训斥魏征为何扣发他的诏书,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捉到鱼,但到明年就无鱼可捉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
“如果把那些身体强壮,但不满十八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承担呢?”
“陛下的诏书上清楚地写着征召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十八岁的也应征,这岂不是说话不讲信用吗?”
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好半天才说:“我过去总以为你固执,不通情达理,今天听你议论国家大事,才知道我的过错很大啊!”
他立即下诏,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
当然,李世民对魏征的劝谏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愉快接受的,有时是既恨又怕,甚至还想干脆杀掉他!
有一次,李世民罢朝回来,气冲冲地对皇后说:“我应当杀了这个乡下佬。”
长孙皇后赶忙问要杀谁,李世民说:“魏征这家伙老是在朝廷上折辱我,我实在忍不了了。”
皇后听了这话,连忙回去换上一身朝服,恭恭敬敬地站在庭院里。
李世民见了,十分惊讶,问她这是在干什么,皇后说:“我听说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有正直的臣下;现在魏征正直敢言,全是由陛下的英明所致呀,我怎敢不表示我的祝贺呢?”
太宗听了,觉得很羞愧,这才放弃了杀掉魏征的想法。
李世民毕竟是一位明君,他虽然也像常人一样,喜欢听顺耳谀辞,不喜欢听逆耳忠言,但他还是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保持较为清醒的头脑。
所以,他对魏征既尊重,又保持着良好的感情。
贞观元年,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李世民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
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李世民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
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
并请求李世民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
李世民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李世民闻言,不断点头称是。
贞观中期以后,朝廷大臣都尽力歌颂太平盛世,魏征却给李世民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十个方面的缺点,希望他警惕,保持贞观初年的好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