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可王同皎的计划,却阴差阳错被一个名为宋之问的人知道了。
宋之问是个诗人,曾经侍奉过张宗昌兄弟,当张宗昌兄弟被杀后,宋之问被流放到岭南,后潜逃回到洛阳。
王同皎怜惜他是个诗人,人品虽不高,也没有什么大过错,牵连受祸,便将宋之问收留在家中,由此宋之问知道了王同皎等人谋杀武三思的计划。
这宋之问虽遭人生挫折,奈何低劣的本性不改,为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惜恩将仇报,指使他的侄子宋昙暗中向武三思告密。
武三思得知王同皎的计划之后,就指使宋之问的外甥李悛上书李显,诬告王同皎等人“谋杀武三思后,将拥兵至皇宫,废黜皇后”。
李显一向昏庸,不辨是非,听了武三思的话,勃然大怒,很快便下令将王同皎逮捕下狱,定成死罪。
王同皎临刑时,意气自如,神色不变,大义凛然。他在被审讯时昂然不屈,手臂都被打断,却依旧闭口不言。
与王同皎一同的大臣周憬闻知谋泄,跑到比干庙中,对人说道:“比干,古之忠臣,这世上只有你知道我周憬的忠心了。”
“如今武三思与韦后yin乱,危害国家,不久就会将我斩首。我只希望他们能够将我的头悬挂在城门上,这样总有一天我会看到他们身首分离,被抬出城门的一幕。”说完自杀而死。
武三思杀害王同皎后,更为凶横,开始以各种借口诛杀朝臣,整个大唐都陷入混乱之中。
害死王同皎后,武三思直接将目光盯在了张柬之身上。
武三思本来就有政治野心,武则天在位时他就想被立为太子,与韦后勾搭上后,韦后更是野心勃勃,自然不会容忍张柬之这班正直的人在朝中掌握朝政。
因此二人里应外合,时常在李显面前败坏他们,力图加害。
张柬之等畏惧武三思的谗害,因平时见考功员外郎崔湜对武三思也有所愤慨,切责的言词还颇为激烈,便引为知己,作为耳目,让他去暗中探听武三思的动静,以便采取相应对策。
结果,这个崔湜却见李显对武三思很亲密,而倒向武三思,将张柬之等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武三思,成了武三思的一条忠实走狗,并为武三思引荐为中书舍人,成了皇帝的近臣。
而后,武三思又与韦后相谋,要除掉张柬之等几名重臣。
因张柬之官位高,权力大,又受到李显的信任,在社会上又有重大的影响,武三思一开始感到不知从何处下手。
可后来,他手下的谋士郑愔献计道:“您可建议朝廷,以他们四人拥戴复位之功,册封为王,夺其实权。他们一旦手中失去权力,就可以任凭摆布了。”
武三思深以为然,便与韦后按照郑愔所献之计,日夜在李显面前巧舌如簧,诋毁张柬之等人。
武三思向李显说道:“张柬之等人自以拥戴有功,就居功自傲,大权在握,独断专行,将对社稷不利。”
由此李显对四人起了疑心,不再信任。
武三思与韦后二人便进一步向李显建议:“不如封张柬之等人为王,不让他们再参与朝政,这样在外表上是尊重功臣,避免他们的不服气及人们的议论,实际上又夺去他们的权力,不致再专权用事。”
李显这个软耳朵,对武三思、韦后之言无不听从,于是下诏书,封张柬之为汉阳王,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袁恕己为南阳王。
同时免去他们“知政事”,即宰相参政的权力,赐金银绸缎及鞍马,只须于每月初一、十五两日入宫朝拜一次,其余时刻不许进京。
这样一来,张柬之一党在朝中的影响力被削弱大半,对武三思再也构不成威胁了。
而后,武三思又与兵部尚书宗楚客、将作大匠宗晋卿、太府卿纪处讷、鸿胪卿甘元柬等人互相勾结,操纵朝政。
对武氏的祖先,按帝王祖先的礼仪进行祭祀,对武氏祖先的坟墓,按帝王陵墓一样,派官员管理,阴怀篡逆。当时的民间甚至将武三思比为曹操和司马懿。